类别:高德娱乐新闻 发布时间:2025-04-05 13:33:50 浏览: 次
从古城青砖黛瓦到现代科创园区,从碧波荡漾的运河到绿意盎然的公园,到2025年7月,扬州地方立法工作将走过十年征程。十年间,扬州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穿立法全过程各环节,用覆盖立法程序、古城保护、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等多领域的22部地方性法规编织起守护“好地方”的法治经纬,为这座2500余年古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我叫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得名,是座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古城,文化遗产丰富,大运河闻名遐迩。今天的我,宜居、宜业、宜游、宜行、宜购、宜养,市民文明有礼,生活多姿,既爱文起来,又喜动起来。这里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人守护扬州蓝,引领新时尚”。“扬州是个好地方”,这是习对扬州的高度赞许。这不仅成了扬州自我介绍的一段唯美文字,也成为扬州市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打造的立法品牌。
2015年7月31日,扬州成为立法法修订后全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之一。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出台了河道管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因“州界多水,水扬波”得名)、古城保护(是座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丰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闻名遐迩)、住宅物业管理、住宅电梯安全管理、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宜居)、产业科创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宜业)、旅游促进(宜游)、市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宜行)、农贸市场管理(宜购)、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优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宜养)、文明行为促进(市民文明有礼)、城市书房(既爱文起来)、公园(又喜动起来)、扬尘污染防治(守护扬州蓝)、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引领新时尚)等21部实体地方性法规,聚焦“宜业”的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产教融合促进条例和“宜游”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正在制定中。
这些具有浓郁扬州味道的法规像忠勇的“卫士”,时刻守护着人民的安心、古城的安宁和碧波的安澜。2018年12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视察调研扬州市地方立法工作并给予肯定。
获得立法权后,先立什么法,成为市七届人大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扬州民俗专家顾风谈到,“扬州是1982年国务院授予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建议首批立法在这方面多做考量!”这既是专家的观点,也是百姓的呼声。热心的扬州市民通过来电、来函,提供的意见建议226条,其中聚焦古城保护的建议高达39条,经反复筛选、论证,最终把《扬州古城保护条例》作为首批立法项目,扎扎实实地为立法开了好头。在地方立法中推进民主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成为市七届、八届、九届人大赓续的好传统,并通过制度实践不断得以丰富发展。
市七届人大出台“管法的法”——《扬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并配套制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办法》、《立法专家顾问工作办法》等制度;市八届人大制定、修订《立法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办法》、《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办法》、《立法专家顾问工作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办法》等制度;市九届人大制定《关于在地方立法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见》,并结合立法实践,出台《制定地方性法规工作规程》、《人大代表直接参与、常委会组成人员挂钩联系法规项目实施办法》、《立法协商办法》、《重大立法争议事项协调解决工作规则》等制度。这些制度成为立法实践的操作指南,让立法满载民意。
“很高兴我的建议能被采纳,做城市‘小主人翁’的感觉线日下午,在扬州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现场,刚刚领取到《立法建议采纳证书》的新华中学学生张晋一自豪地说道。当天,包括张晋一在内的7名学生列席旁听了会议,他们提出的多条立法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研究采纳,转化为《扬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具体条款。这项发放立法建议采纳证书的制度是始于2023年4月19日,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向84岁老人杨文祥先生颁发了首张编号为001号的《立法建议采纳证书》。这是江苏省内首创,有效激发了公众参与立法的热情,并被推广应用。“以为立法是高深的工作,没想到就在我们身边,更没想到立法会用老百姓提出的建议解决老百姓的事,以后有立法的事,我还报名参加。”基层立法联系点汶河街道皇宫社区居民王劲松动情地说。在《扬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立法中,她提出的对室内装饰装修行为加强监管的立法建议被采纳,收到了联系点给她发放的“金点子”证书。
“实施是地方立法的生命。我们通过召开实施动员会、新闻发布会、培训宣讲等方式,要求法规主管机关建立健全执法工作机制、法规配套措施年内出台报告制度,推动审判机关、高德娱乐APP检察机关适用法规,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确保法规‘牙齿’紧紧‘咬合’,扎实做好立法‘后半篇文章’。”在2023年11月省委召开的全省立法工作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孔令俊的发言铿锵有力。此次会议上,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是全省唯一一家发言的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实践中,21部地方性法规正在“好地方”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公安机关直接依据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遛狗不牵绳”行为,立案处罚2千余起;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落实非遗专项保护资金1600余万。
“适用地方性法规裁判案件10件。”在扬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晓蓉向大会作2024年法院工作报告时介绍。“这得益于立法和司法的‘双向奔赴’!”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李益松高兴地说。去年,市人大联合市中院出台《关于建立地方性法规融入审判实践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法院系统通过专题学习、座谈交流等方式,组织审判人员系统学习地方性法规,推动地方性法规在司法裁判、诉前调解、普法宣传中的全面应用。而市人大在召开相关工作座谈会时,亦重视吸收法院系统意见,让法官在适用法规时更加得心应手。
“市法规实施得好,普法宣传功不可没。”扬州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刘贝认为。获得立法权以来,市人大把法规的普法宣传作为做好立法“后半篇文章”的重点。通过出台普法工作决议、专项督查、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等方式,强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市人大机关创设“扬州人大巾帼法治微宣讲”普法平台,组织人大机关妇女干部职工,走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开展法规主题宣讲活动。去年,扬州市将获准行使立法权的7月31日确定为每年的“法规宣传日”,所在周定为“法规宣传周”,通过宣传周活动让法规飞入扬城寻常百姓家,忠诚守护着“好地方”万家灯火的安宁。获得立法权以来,法规宣传成果丰硕,多家媒体多次聚焦扬州地方立法。
“未来,我们将围绕体现扬州2500年历史文化底蕴城市特质的立法项目,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持续聚焦打造法规精品,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发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在立法中的作用,以创新之姿续写立法新篇。”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彭苏宁充满信心地说。